第一次聽到“蔡東豪”這個名字,是一位朋友與我閒談間提及到的。
湊巧,幾天後在書局的新書列中,看到了其新作:《金融海嘯•我學到的十件事》。
拿在手裡一翻,我知道這是由專欄集成的。
沒有多想,我便把它買下來了。因為那位友人快要生日,我想送給他。
那天晚上,我隨便地翻閱了一下,一口氣讀了一半。
過了幾天,我另買了一本給自己。
那是2009年的事情。
次年夏季,我留意到蔡東豪將在書展期間舉行與其新書《金融是文化》同名的講座,便特意前往。
記得那星期六我到了會場,輾轉才得知講座的時間有所改動,換成星期天的同樣時間了。我感到很是失望,在場的人員遊說我去聽當時的講座也被我立刻拒絕了。
難得第一次想參加這種講座卻落個空,其實比起沒能聽到講座,我更討厭帶著這種遺憾。
因此,隔天我又再次到會展了。
那天,我看到他的真人了。
我欣賞他,跟欣賞陸東不一樣。蔡東豪給我的感覺是更地道的香港人。
他的思考敏捷、說話有感情、節奏非常快、現實、客觀、直率、風趣、同時有保持基本禮貌。講座的內容豐富,帶出的論點論據很多。
總而言之,他的講話足以說服我去認同他的想法。當然,這都只是我的個人感受。
雖然或許有點微不足道,但我很欣賞他在為讀者簽名時都會先寫下"Best wishes,",然後著名,再寫上"2010"。只簽名明明簡單又省時得多,但他也一一用心簽好。
看讀者們向他拿簽名,我也壯著膽去排隊讓他在書上簽。(請勿誤會,蔡東豪是很平易近人的,現場氣氛也很輕鬆。我需要壯着膽純粹是因為我生性膽小,特別怕陌生人。)
另外,那天我在講座的會場外也買下了他的新書《金融是文化》,以及《香港溫布頓》這本我知道存在、卻沒有在書店看到的小書。當晚,我即把這小書看完了,深感作者的愛港之情,也很希望所有香港從政者都花一點點時間去讀它一遍。未必完全一定合用,但總能帶來一些有意義的思考,對香港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吧?
此後,我便成為蔡東豪的忠實讀者了。
兩年過去,我擁有以下書目:
《原是物語》
《原是物語II》
《金錢之王---增訂本》
《香港溫布頓》
《香港溫布頓2》
《金融海嘯•我學到的十件事》
《金融是文化》
《金融芝麻街》
《金融獸性》
《我不信中國模式》
我不故意追看專欄,卻喜歡看其文集。我較喜歡過了一段日子再回顧他事發當時的分析,也較喜歡拿著書本安靜細看。
上月週末下午在家裡看到《金融獸性》中的一些精彩分析時,我忽然莫明其妙地生起自己的氣來,問自己:『你不覺得羞愧嗎?你那麼的欣賞人家的分析,自己就只懂看嗎?你花時間看這麼多專欄、書本是為了甚麼?蔡東豪也好、施永青也好、仲達等等、甚至一些網友也好,人家懂得這麼多這麼廣,你怎麼還是甚麼也沒有學懂!?』
是我天生愚鈍嗎?讀書時沒有認真吸收各種知識嗎?仍然年輕、人生經驗不足夠嗎?…..
到底,我還是傾向相信並非我特別蠢。
也許,我並沒有很差勁,只是我找了很強的人去跟自己作比較。
然後我還是想:『亡羊補牢,未為晚也』。